特别提示: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随时间都会有变动,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如有异议,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敬请见谅,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谢谢!
近年来,节地生态安葬的葬法多式多样,各地宣传激励生态安葬的意见举措不断出台,节地生态安葬理念也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有效推动了殡葬改革的发展。为宣传殡葬改革成果,深入了解各地节地生态安葬的新进展新成效,助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中国民政》杂志3月下刊将节地生态安葬的镜头聚焦到浙江省金华市、山东省肥城市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三个地方,分别从城镇、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节地生态安葬的维度,进行宣介推广。此外,还介绍国外生态殡葬的葬式葬法。本篇荐读的是“镜头三:云南西双版纳”的专家点评文章《因地制宜推广民族地区节地生态安葬》,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郭林。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地带,其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与生态保护深度交织,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兼具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双重维度。近年来,云南省勐海县积极推进生态安葬工作试点,主动探索符合当地特征的生态安葬发展路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等多重效应,为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提供了有益路径。
依托文化传统,发掘殡葬文化优秀基因。文化属性是殡葬活动的基本属性。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传统殡葬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社会演进中始终维系着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谱。在勐海县,“竜山”文化深刻影响着传统殡葬习俗。当地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遵循“深埋不立碑、土地循环利用”的传统,将遗体或骨灰在“竜山”进行深埋或掩埋,这样的殡葬习俗蕴含着“魂归自然”的生态哲学,与生态安葬理念相契合。勐海县基于这一情况,在摸排、造册、备案基础上划定多个少数民族生态安葬区,对传统生态安葬习俗进行了专门保护。结合村情社情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民间传统生态葬式葬法与现代节地安葬融合固化,防止传统生态安葬墓地后期出现建坟立碑、烧香祭祀等情况。勐海县充分尊重、发扬优秀殡葬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安葬方式,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文化割裂,展现出民族地区殡葬治理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加强设施建设,提供坚实硬件保障。节地生态安葬属于现代新兴安葬方式,其推广需要以生态安葬园、骨灰堂等安葬设施建设为基础。近年来,勐海县大力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四级生态安葬设施,实现火葬区覆盖率、火化率、殡仪馆县级行政区域覆盖率、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覆盖率等多个指标大幅提升。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具有地广人稀的特征,集中式殡葬设施难以对全域人口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亟需构建分层分级的设施体系。各民族地区应当综合考量地理特点和人口分布,合理规划,以“少占地、少硬化、绿化好”的要求,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这样既能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安葬需求,又有利于移风易俗,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
立足公益属性,推进惠民殡葬建设。殡葬是民生大事,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增强公益性是当前殡葬改革的重要目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群众收入较低。在传统殡仪观念引导下,殡葬极易加重居民经济负担,不利于形成“厚养薄葬”的良好风尚。勐海县通过为各类生态葬式设立专项补助,提升节地生态安葬惠民程度,切实减轻居民治丧经济负担。同时,将生态安葬奖补申报材料由火化证、公墓安葬证“两证”简化为县级生态安葬证明“一证”,提升节地生态安葬便民程度,实现“身后事”办理减材料、减时间、提效能。民族地区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应当在合理评估当地财政情况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节地生态安葬便民惠民水平,在移风易俗、保护环境的同时减轻居民负担。
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殡葬治理成效。民族地区具有多民族交错共居的特点,域内居民文化差异大、利益诉求多。勐海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构建全民参与的治理格局。依托“党建+文明实践”推行基层“帮办代办”服务,通过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的形式宣传生态殡葬、提倡移风易俗,构建起有温度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民族学会、老年文体协会、红白理事会、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应对复杂的治理环境,民族地区节地生态安葬推广需要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进构建厚养薄葬、文明礼葬、低碳祭扫的现代安葬新局面。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3月下刊,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郭林。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文完)
(浏览:)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0000-391
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