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随时间都会有变动,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如有异议,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敬请见谅,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谢谢!
3月1日是上海市第23个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纪念日。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博爱捐献理念,缅怀无私奉献捐献者,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的以“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为主题的纪念缅怀月活动在上海福寿园拉开帷幕。截至目前,上海市遗体(角膜)捐献登记累计7.3万人,捐献实现累计1.8万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13.4万人,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269例,使37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
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彰显了无私的高尚情怀,体现了人性的璀璨光辉。活动现场,参加缅怀活动的全体人员向纪念碑敬献鲜花,表达对捐献者的缅怀和哀思。
向纪念碑敬献鲜花
据悉,1982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遗体捐献工作;2001年,全国第一部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遗体捐献者纪念园,确立了“遗体捐献纪念日”,并开设了“红十字遗体捐献网上纪念馆”。
近年来,福寿园国际集团在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江苏、辽宁、江西、重庆等地的9个城市参与筹建了12座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设施,推动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社会纪念,让更多的公众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捐献者中有著名的院士,有医务人士,有教师,有律师,更多的是普通的平凡人,他们用一个共同的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捐献者家属刘女士说,她的丈夫吴先生退休前是一名人民教师,一生都在教书育人。吴先生常说:“如果能一直帮助别人,那也是一种幸福。”这句质朴的话语,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他生命终点的真实写照,在刘女士及其亲属的支持下完成了器官捐献,帮助多位器官衰竭的患者重获新生。刘女士说,这对逝去的爱人来说,是他人生信仰的延续;而对亲属而言,这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不仅如此,刘女士还在她先生完成器官捐献不久后,填写了器官捐献自愿登记表。她认为这不仅是对她先生精神的传承,更是她自己内心的选择。她呼吁更多人加入捐献志愿者的行列,让生命的光芒以另一种形式绽放,让爱与善良在人间流淌不息,让世界因为他们的选择变得更加温暖。
颁发“博爱基金”捐赠证书(左: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万兴旺、右: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裁范军)
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师生代表诵读诗歌《生命的礼物》,向奉献出生命最后礼物的捐献者们致敬。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健康医学院学生代表庄严宣誓“努力学好医学知识,争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向市红十字会捐赠5万元“博爱基金”,践行公益初心,倡导尊重生命、奉献爱心的社会风尚。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宣传展示区,通过图文展板、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捐献的意义。来自浦东、青浦、奉贤和崇明的捐献实现者家属、志愿者代表及医学院校学生、医护人员等400人参加活动。
(浏览:)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0000-391
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