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随时间都会有变动,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如有异议,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敬请见谅,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谢谢!
寂静的黎明,我独自行走在一个人的旅程。
放眼展望这九州之大地,山,仍然矗立在那儿,依然肃穆无语。
流水,迈着亘古不变的步伐,自顾暗哑无语。心中聚集了诸多的沉重与壅塞无处诉说。唯有“淫雨泛下”的杨柳,披上了一身烟翠,兀自摇曳在风中,却只是静默无语。
死亡,多么沉重的话题。以我的生命历程及浅陋的见解,我知道我终无法诠释。
但是,关于死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却成了盘亘在我心底的话题。或许,这是源于生命的历程,源于生命的四季最为必然的规律吧。犹如一片春叶,在七月流火的晕染下,终会披上腐熟的色彩。
年少时,生命中的认知里对于生死,并无概念,那时的我是多么简单,又多么的快乐!对于死亡的初初认知应该还是在祖母离世的那一刻。十岁的我,因了祖母的离世,偷偷的哭泣并在无人的傍晚,用稚嫩的文笔,含泪写下却又无从寄去的一纸书文。在昏黄黯淡的油灯下点燃,权作是对于祖母的深切思念。如今想来,不知双耳失聪的祖母是否可以泉下有知?是否可以得到这来自尘世的一点点慰藉?
随着岁月的逝去,身边的亲人,友人不断地离世,就更加重了心中一份对于死亡的面对与思考。
后来再送走外祖父,那时面对死亡,心中除却一分懵懂着的悲伤外,觉得死亡的概念及意识距离自己不再遥远。及长,外祖母的病逝消息传来,心底的哀伤犹如雪上加霜。望着年迈的外祖母躺在冰棺的那一刻,我无语凝噎。上上一辈的相继离世,让我终于走出对于生命的懵懂无知,懂得了生命的有限与可贵。无论我们心怀多少亲情,多少不舍,最终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地要离去。无论离去的那一刻是痛苦还是解脱。
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老龄化、临终、死亡及殡葬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四道难题。一个急速老龄化的国家也是一个朝夕以临终为伴的社会。犹如孔子在《论语·先进》所提到的“未知生,焉知死”,当国人能对“死”这个课题有较透悟的理解,才能真正珍惜生命和体会生命老化过程之珍贵。
未来五到十年内,越来越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与殡葬业有更频繁的接触。这是国家大趋势,也是每位国人未来的必经之路。
在希腊语中,安乐死(euthanasia)的意思是“好的死亡”,这概念应当是以最理想的总结、自然无痛地解除身心的痛苦。
安乐死的涉及层面甚广,包括宗教、法律权力、伦理道德、哲学、社会学、医疗管制与医生助死等议题,各界看法不一,时常处于分歧僵持的局面。安乐死的合法化与否,一直是个颇受争议的议题,赞成的人认为可让病患得到适当的解脱,持有异议的人则认为生命是神圣的,不可藐视侵犯。
随着医疗体制的发展,维持生命的方式日益进步,安乐死的概念多半被赋予医学意义,借着医学的干预,达到缩短生命的目的。
也因为如此,2019年12月修订的大英百科全书将安乐死定义为:使用无痛的方式让患有不治之症或丧失身体能力的患者,通过停止治疗或撤回人工生命维持器材等措施,让他们死亡的行为或做法。这种通过医学程序及技术和医生干预的手段,分为主动型安乐死和被动型安乐死。
主动型安乐死是透过药物或其他人工方法进行;被动型安乐死则是中断治疗或基本照顾,以导致死亡。在主动型和被动型安乐死中,又因当事人对安乐死的接受与否,分为自愿和非自愿安乐死。
安乐死应该是一个合法选项,也该是临终慈怀疗护延伸下,一道重要的选项。慈怀疗护不只是涵盖临终护理,也是在病患及疾病的每一个阶段,提供护理援助。据笔者的浅解,慈怀疗护主要目的是在照顾病患,尤其是重症患者在身心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质。一位绝症患者如深受病魔缠身,以致生活品质严重受到影响,乃至完全失去生命体应有的尊严时,安乐死必须是一项医疗和临终慈怀疗护的选项。
临终疗护的价值在于与患者和家人一起经历危及生命疾病的各个阶段,也包括给予丧失亲人的家人在经济、心理和心灵上所需要的支持。因此,安乐死在临终疗护的旅程中是不可缺席的一角。
安乐死不仅仅是一个棘手的医学和法律问题,一项道德及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处理疾病痛苦的一道公共政策议题。
换言之,世人都应当思辨自愿主动型和自愿被动型安乐死在实行的利与弊。有朝一日,法律给予每位国人“好死”的选项是大势所趋。
有些人会说,通过安乐死促成一个人的死亡,是不自然的逆天行为,但我们必须想想,我们一出生就开始接种疫苗,碰到感冒、腹泻等小病,通过药物治疗,以便能延长寿命;罹患重病绝症者更脱离不了医疗器材的介入,试问在种种药物和医疗配备与我们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的大前提下,怎么可能达到“自然死”这个伟大的理想?换言之,如果患者能在不治之痛的前提下自行决定自身的生命,以取得一份安心,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死亡?
安乐死不仅是一项极有尊严又无痛的选项,也是一种对生命豁达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在回家的路上行走,一路好走,不受束缚,才是对每个生命的豁达与慈悲。换言之,安乐死的合法化,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亵渎。国人通过安乐死的合法化,可以更好地诠释那份“乐天如命、死亦何苦”的豁达。社会有责任减少“一路医到亡”的窘境,延长死亡时间只会带给病人痛苦,绝不是病患所希望的。
安乐死是每个人为自己谱写的自祭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一个将逝之人,并以此为基调,诠释生命的酸甜苦辣及生命旅程的得与失。从中获得对生命之宝贵感悟,也好让至亲了解,延续不治之痛,是一种溺爱的自私举措。
我们往往迷失在生命的长短,却忽略了生命最重要的是有生之年,身体尚健全时,其中的精彩。如果为了维持生命,加重至亲至爱心理及身体上的压力和困境,那将会造成患者与亲友两败俱伤的局面。在我们的挚爱生命的终结篇里,人们都会希望他们的心是解脱的,是安心的,也是无痛的。如果安乐死能协助家属和至亲好好直面死亡,我们的社会和整体医疗体系就能带给国人最后的宽慰和慰藉。
真正的爱并不是为了维持一个生命,而不惜一切加重他人的疾痛。真正的爱是怀念在心,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安乐死并不是不负责任、不人道的选择和行为。恰恰相反,是“慎终”的重要一环,所促成的死亡则是“追远”的开端。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宋·周邦彦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浏览:)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0000-391
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