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价格信息整理自公开资料,仅供参考,实际价格以陵园公示为准。
日本的丧葬礼仪——从流程到着装、奠仪及禁忌用语
01
当代人日本人平时宗教信仰意识淡薄,而举办葬礼时却另当别论。日本全国约九成葬礼采用佛教仪式,虽然诵经的内容因信仰的宗派和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一致——诵经焚香超度逝者,将遗体火化送灵魂升天,最后安葬骨灰。此外也有神道教仪式、基督教仪式及无宗教仪式的自由葬等形式,但总共仅占一成左右。
江户时代初期之前,葬礼是在逝者家中由家属与乡邻街坊共同操办的民间仪式。随着类似现代户籍制度的“寺请制度”确立,寺院开始介入百姓的殡葬事宜。老百姓自出生便登记在属地寺院,作为“檀家”(施主)度过一生,往生后获授象征解脱的“戒名”(亦称法名、法号)。
戒名由僧侣依逝者生平和品行授予,镌刻在墓碑及灵位上(如图中上方所示)(图片:PIXTA)
明治初期“废佛毁释”运动后,虽然佛教的影响力式微,但寺院主持殡葬仪式的惯例却延续下来。二战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葬礼和法事应请寺院主持”,佛教呈现出空壳化现象,被称为“葬式佛教”。这种丧葬形式举世罕见,礼仪规范的独特性很强。讣告总是不期而至,我们需要掌握葬礼的基本流程与核心礼仪。
02
日式殡葬遵循“守夜、葬礼、告别仪式”的三段制流程。因需赶在遗体腐化前处理,所以三天左右要完成全部流程,进行火化。但受火葬场日程安排的影响,葬礼延后的情况亦不鲜见。此外,根据传统的六曜历法,在“友引”这一天火化被视为会招致朋友死亡,多数火葬场停业,安排葬礼还需避开这一天。
葬礼前夜的守灵仪式原为亲友轮流点香驱邪、陪伴逝者度过最后一夜的习俗。昭和后期,葬礼的场所从私宅转向殡仪馆后,多压缩为划分时间段进行的“限时守灵”。第二天清晨,亲属们在葬礼仪式上祈祷逝者安息,继而亲属在告别仪式上与逝者进行最后的告别,最终由至亲护送灵柩前往火葬场。
收到讣告通常只需参加守夜或告别仪式。若关系亲密可两场俱至,或在守灵开始前急赴慰问。
告别仪式结束后由亲属护送灵柩前往火葬场(图片:PIXTA)
传统的佛教葬礼需在49天内完成七次法事,对应阎罗王每隔七日的审判,以帮助逝者能够在第四十九日的最终审判后灵魂升天。如今,为简化仪式,多在葬礼当天完成“头七”的法事。
如果确难出席葬礼,应发送唁电或表示哀悼,并争取在49日内亲自拜访吊唁。
03
如果守夜当天就穿丧服,会给人“早有准备”的错觉,原本属于禁忌,因此最好穿便装前往,但现实生活中穿丧服出席的人也不在少数。若是下班后直接前往,可在商务西装的基础上搭配黑色领带,以深色西装和白色衬衫的搭配为佳。需要注意的是,严禁穿着华丽的衣服,搭配动物皮纹的配饰或皮草也不适宜。
告别仪式原则上应穿丧服列席,但根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在穿着上还有不同讲究。晨礼服等正规礼服限于亲属,普通吊唁者穿黑色正装,年轻人则穿深色西装等简易正装即可。女性的裤装也被视为简易正装的范畴。尤其是在当代,丧主穿着简易正装的情况也很常见。
领带、丝袜等以黑色为基调(图片:PIXTA)
04
出席葬礼务必携带奠仪(日文为“香典”)。其原意为购香资金,实为贴补丧家开支的抚慰金。
在接待处登记时亲手递交奠仪(图片:PIXTA)
文具店和便利店均有奠仪袋售卖,但题头写什么也许让人为难。佛教仪式不同宗派写法不同,如“御香典”“御佛前”,而神道教仪式习惯写“御玉串料”,基督教仪式则写“御花料”,不同宗教的习惯不同,而“御灵前”则适用于所有形式的葬礼。如果是亡灵升天成佛的四十九日后前去吊唁,应写“御佛前”。
按照惯例,非亲属关系的奠仪约为5000日元。为了避免给人以蓄意备丧之感,奠仪忌用新钞,即便使用新钞也要故意加上折痕。一般习惯将纸币的背面(没有人物肖像的那一面)朝上,但大多丧家恐怕也并不介意。
在题头下方用淡墨毛笔署名(图片:PIXTA)
念珠是常见的葬仪用品。但严格来说,各宗派形制持法各异,且非必需品,因此无需为了临时参加葬礼而特意购置。
葬礼上,与逝者家属照面时应表示哀悼,可以说“谨表深切哀悼,请您节哀顺变”(このたびは誠にご愁傷さまでございます”)。这时,慎用“日益”(ますます)“反复”(くれぐれも)等日语叠音词,以防给人以“灾厄叠加”的联想。同时,应避免“死亡”等直白表述,宜以“惊闻噩耗,承蒙生前关照,不胜痛惜”( 突然のご逝去に驚きました。ご生前は大変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ので、本当に残念です)等简短语句表达哀悼之情。
即便与逝者家属素未谋面,凭臂上的黑纱或胸前的黑色缎带等标志物亦可辨认(图片:PIXTA)
05
守夜与告别仪式均在遗像前由僧侣诵经,众人依次焚香。此礼旨在通过焚香净化身心,为逝者祈愿冥福。
香案设于遗像或遗体前(图片:PIXTA)
香炉(图片:PIXTA)
将香末举至眉心的动作日语称为“押顶”,以此表达敬意。具体的动作与次数因宗派而异,宜观察僧侣或首位焚香的丧主动作并效仿。
插图:Sato Tadashi
如果因宗教信仰等原因无法行佛教的焚香礼,可通过接待处事先与丧主沟通。若丧主表示“无关形式,心意为重”,那么可按自身信仰致哀祈福。
有时,丧家会在葬礼结束后设“净宴”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意为“借最后的晚餐追思故人”,因此即便不想用餐也不宜轻易拒绝,浅尝一口是为礼。这时忌谈与逝者无关的话题或醉酒、久留。
依照传统习俗,宴席设于守夜后。近年来,也有人在告别仪式后设宴(图片:PIXTA)
06
葬礼结束后,丧家会请宾客携带盐袋离场。此举源于自古以来的驱邪习俗——为了避免将污秽带入家中,在门口向身上撒盐。此外,有些丧家还会另外准备“吊唁回礼”作为伴手礼。
取“不留厄运”之意,伴手礼多为茶点、干货等易耗品(图片:PIXTA)
若日后收到较为贵重的“香典回礼”,回信时不必致谢,仅表达“诚惶诚恐”(恐縮です)之意即可,以表达慰问之辞为主。若事先替逝者家属着想,也可在递交奠仪时标明“无需回礼”。
有时,还会在年末的“丧中明信片”中得知友人去世的噩耗。虽然按照惯例,此时不向丧家邮寄新年贺卡,但并非硬性规定。“丧中明信片”本身旨在表达“因家人去世,不便送上新年祝福”,此时以“年初慰问”或“寒中慰问”的形式代替新年贺卡表达关怀和告慰之情更为得体。
随着亲属远赴他乡生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为节省精力和成本,将葬礼简化已成趋势。新冠疫情后,仅在至亲内部举行的“家庭葬礼”愈发普及。或许,从“告慰丧亲者悲伤”的角度来看,心意远比恪守形式更重要。
主编:柴崎直人(SHIBAZAKI Naoto)
岐阜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专业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礼仪教育体系。任小笠原流礼法总师,从事礼仪教师培训工作。
插图:Sato Tadashi
撰稿:nippon.com日本网 编辑部
标题图片:PIXTA
(浏览:)
发布日期:2025-07-29
发布日期:2025-07-26
发布日期:2025-07-12
发布日期:2025-07-06
发布日期:2025-07-04
发布日期:2025-06-16
发布日期:2025-06-09
发布日期:2025-05-22
发布日期:2025-05-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0000-391
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2